一、学院概况
(一)基本现状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内江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市属唯一一所综合类高职院校。自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以德立人,以职立教,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传承“自强博爱,严谨勤勉,合作共进”的办学精神;遵循“厚德、精业、行健、致远”的校训。学院总占地面积830亩,有固定资产总额8.4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5亿元。拥有实训场地总面积13749.58平米,总投资近10亿元。现有校内实训室10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112个。学院现有教职工5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7人,博士、硕士155人,“双师素质”教师276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3人,“市第四届科技顾问团顾问”2人。学院现有八系:智能制造系、自动化技术系、信息技术系、会计系、艺术与公共服务系、商务管理系、土木工程系、农业技术系(生物技术系);二部:素质教育部、中专部。设有图书馆、信息中心、实训中心3个教辅部门。现有专业3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1个。常年招生大专专业31个,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在校生人数突破10000人。
(二)成绩荣誉
荣获第一届“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三全育人”项目被省教育厅作为唯一高职院校推荐到教育部作为试点候选院校。2018年学院178名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获奖人数居全省高校第5位,高职高专第1位;成功创建省级、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创新》项目获省教育厅评审批准并上报教育部;学院成为首批“全省党员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学院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被选送报国家教育部;艺术与公共服务系党总支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项目、农业技术系教工党支部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项目被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推荐到国家教育部,农业技术系教工党支部成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据麦可思报告,学院人才培养主要指标逐年上升,绝大部分达到或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
二、办学规模与生源分布
(一)在校生规模
2018年,学院共有三年大专学生8326人,五年大专学生220人,中专917人,技工498人,计9961人。
(二)招生情况
2018年,学院三年高职计划招生3820人,实际录取3820人,学生报到数3400人,报到率为89%,高于2017年1.45个百分点。
1.新生录取与报到情况
近三年新生录取及报到情况一览表
年份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招生计划数 |
3294 |
3559 |
3820 |
实际录取数 |
3387 |
3559 |
3820 |
三年 高职 本地 招生报到 |
本地招生数(内江) |
154 |
251 |
232 |
本地报到数(内江) |
127 |
216 |
197 |
本地报到率 |
82.5% |
86.1% |
84.9% |
报到人数 |
统招生 |
1814 |
1786 |
1459 |
高职单招(普高/中职) |
896(369/527) |
1330 |
1941(986/955) |
“3+2”招生 |
103 |
63 |
148 |
五年一贯制第4学年 |
102 |
121 |
290 |
三年高职新生报到数/录取数(报到率) |
2915/ 3387(86.06%) |
3116/3559 (87.55%) |
3400/3820 (89%) |
2.单独招生
2018年,学院单独招生的32个专业共招收2100名学生,学生实际报到数1941,报到率92.43%,高于2017年0.71个百分点。
单独招生情况一览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单招录取数 |
单招报到数 |
单招报到率 |
1 |
财务管理 |
50 |
50 |
100.00% |
2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管理 |
48 |
47 |
97.92% |
3 |
畜牧兽医 |
163 |
153 |
93.87% |
4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
30 |
30 |
100.00% |
5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44 |
37 |
84.09% |
6 |
电子商务 |
88 |
81 |
92.05% |
7 |
服装设计与工艺 |
85 |
79 |
92.94% |
8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46 |
40 |
86.96% |
9 |
环境艺术设计 |
8 |
8 |
100.00% |
10 |
会计 |
65 |
62 |
95.38% |
11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0 |
47 |
94.00% |
12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61 |
57 |
93.44% |
1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00 |
92 |
92.00% |
14 |
建设工程管理 |
147 |
137 |
93.20% |
15 |
建筑工程技术 |
113 |
109 |
96.46% |
16 |
老年服务与管理 |
44 |
38 |
86.36% |
17 |
旅游管理 |
123 |
111 |
90.24% |
18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47 |
43 |
91.49% |
19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93 |
86 |
92.47% |
20 |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
83 |
62 |
74.70% |
21 |
软件技术 |
75 |
67 |
89.33% |
22 |
审计 |
40 |
38 |
95.00% |
23 |
食品营养与检测 |
61 |
58 |
95.08% |
24 |
市场营销 |
52 |
47 |
90.38% |
25 |
数控技术 |
46 |
41 |
89.13% |
26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
46 |
45 |
97.83% |
27 |
物流管理 |
60 |
57 |
95.00% |
28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62 |
57 |
91.94% |
29 |
艺术设计 |
8 |
8 |
100.00% |
30 |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51 |
49 |
96.08% |
31 |
园林技术 |
59 |
56 |
94.92% |
32 |
作物生产技术 |
52 |
49 |
94.23% |
40 |
总计 |
2100 |
1941 |
92.43% |
三、学生发展
学院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狠抓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近年来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双核并重、贯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育人成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机制、力量、模式,搭建“三个平台”,即:以课堂教学、讲堂讲座为载体,搭建“教、学互动”平台;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双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搭建“导、化互动”平台;以教学、管理、服务和思想工作为载体,搭建“范、效互动”平台。致力“三个打通”,即:打通“课内课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框架;打通“线上线下”,建成思想政治教育大库房;打通“校内校外”,建造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着眼“五位一体”、凝聚“六方力量”、实施“六大工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双核并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抓实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先后开展参与度高、特色鲜明、有影响的学生活动项目16个,着力学生“与美同行”的培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践行十爱、德耀甜城”等主题系列活动70场次,参加人数达到2.6万人次。“护孤助残”、“学雷锋”、“敬老爱老”、支教服务等志愿服务类64场次,服务时间共计2335.6小时。与5个社区结对,每项志愿服务周平均参与人次达18人次。
(2)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学生社团稳步发展。社团数量由17年的38个增加至18年的45个,增长率为18%,参加学生社团的人数为6731人次。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各社团共开展了131场形式各异的特色主题活动,参加师生达4.1万人次。建立由学校教师、杰出校友、公安干警、司法工作者等组成的社团指导导师库。指导教师人数由去年的20余名增加到45名,增长率为125%。指导协会开展各项活动200余场次。全年组织25批次、计3578人学生外出实习,实践教学、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日益显现。学生毕业前参与过学院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比例为74%,对重塑学生自信心、上进心、诚实守信、环境意识等方面体现了教育成效。
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提升。2018年学院178名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获奖人数居全省高校第5位,高职高专第1位。本届毕业生的素养提升比例为97%。
2.服务育人效果持续改善
(1)多渠道推进心理健康工作。2018年学院素质教育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6人;在学生处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兼职工作人员3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16场,参与学生达4200余人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30余场,参训学生达1500余人次;开展心理咨询接待来访学生200余人,危机干预13人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40余场,有2200余人次参与;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启动“呵护心灵,筑梦青春”活动,分4个篇章开展了启动仪式、心理长廊、团体心理游戏比赛、素质拓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沙龙、心理电影展播、心理一条街、心理手抄报比赛、出版《心语》期刊,快闪手语舞和心理情景剧比赛共计12项活动,参加活动人数达到1.1万人次。举办3期心理委员知识与技能培训班,参训学员共计322人,有276人通过考核,取得了“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委员知识与技能合格证书”,合格率为86%。成立了第一届“朋辈咨询团”。
(2)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办理新生“绿色通道”1075人,开展新生资助政策讲座14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853人,评选国家奖学金4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99人,国家助学金2806人,发放国家奖助学金910.1万元。评选学院奖、助学金280人,发放资金16.09万元。缴纳大学生贷款贴息105.171万元,中职减免学费259.8383万元。
本年度学生资助情况
年度 |
在校人数(人) |
项目 |
受助人 数(人) |
占在校人 数比(%) |
资助金额 (万元) |
人均资助金 额(元/人) |
2017-2018 学年 |
5828 |
大专2、3年级 |
国家奖学金 |
4 |
0.07 |
3.2 |
8000 |
国家励志奖学金 |
199 |
3.41 |
99.5 |
5000 |
9573 |
大专1、2、3年级 |
国家助学金 |
2806 |
29.31 |
841.8 |
3000 |
10756 |
全校人数 |
学院奖学金 |
180 |
1.67 |
11.09 |
616.11 |
学院助学金 |
100 |
0.93 |
5 |
500 |
9573 |
大专1、2、3年级 |
助学贷款 |
2344 |
24.49 |
105.171 |
448.68 |
(二)成长成才
1.技能竞赛
本学年,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8项、市级二等奖5项,省级三等奖21项、市级三等奖12项。
2018学年度技能竞赛学生获各级各类奖励情况 |
序号 |
所在系部 |
竞赛级别 |
获奖名次 |
学生名单 |
1 |
自动化技术系 |
国家级 |
团体三等奖 |
王伟、陈润源 |
2 |
自动化技术系 |
省级 |
团体二等奖 |
王伟、陈润源 |
3 |
自动化技术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徐仁贵、奉辰龙 |
4 |
自动化技术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钟衡、钟福宁 |
5 |
自动化技术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李强林、彭杰、 刘林城 |
6 |
农业技术系 |
省级 |
团体一等奖 |
贺刚、热夫五只莫 |
7 |
农业技术系 |
省级 |
团体二等奖 |
夏开贤、周岩宏 |
8 |
土木工程系 |
省级 |
个人第三名 |
曾文人 |
9 |
土木工程系 |
省级 |
个人第四名 |
邓彪 |
10 |
土木工程系 |
省级 |
团体二等奖 |
李志强、陈扬洋、陈贵平、杨帅 |
11 |
土木工程系 |
省级 |
团体二等奖 |
张林超、杨广 甘润川、张杰 |
12 |
土木工程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张林超、杨广 甘润川、张杰 |
13 |
土木工程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唐超、唐胜伟 |
14 |
商务管理系 |
省级 |
个人三等奖 |
罗文君 |
15 |
商务管理系 |
省级 |
个人三等奖 |
刘远婷 |
16 |
商务管理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贺应梅、朱秀丽 刘莹、杨俊 |
17 |
会计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唐东、周福川、 杨浩、雷淇升 |
18 |
会计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陈仪琴、杨爽、 刘兰川 |
19 |
信息技术系 |
省级 |
团体一等奖 |
罗聪、马瑞、向俊 |
20 |
信息技术系 |
省级 |
个人三等奖 |
|
21 |
智能制造系 |
省级 |
团体二等奖 |
付杰、祝松、 陈先林 |
22 |
智能制造系 |
省级 |
团体二等奖 |
许东升、樊季东、葛祥光、任国鑫、严文隆 |
23 |
智能制造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龚浩、唐林 |
24 |
智能制造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杨光明、吴炫昱、赖冯江、杨玉和 |
25 |
艺术与公共服务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罗欢、唐文萍、 蒋燚 |
26 |
艺术与公共服务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邓苗、凌瑞华、 肖林慧、阿依什扎 |
27 |
艺术与公共服务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彭淋王晓丽高健萍刘婷熊廷辉 |
28 |
艺术与公共服务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刘入帆、刘凯 |
29 |
艺术与公共服务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陈菊、邱婷、 田淑梅、李娇娇 |
30 |
艺术与公共服务系 |
省级 |
团体二等奖 |
何擂林、王晓丽 |
31 |
农业技术系 |
省级 |
团体三等奖 |
袁楚帆、叶门成 |
32 |
素质教育部 |
省级 |
三等奖 |
|
33 |
农业技术系 |
市级 |
团体二等奖 |
田立峰、李茂、 张学伟 |
34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一等奖 |
皮杨勇 |
35 |
自动化技术系 |
市级 |
团体一等奖 |
顾宇鹏、魏之栋 |
36 |
自动化技术系 |
市级 |
团体二等奖 |
何灵玲、黄碧伟 |
37 |
自动化技术系 |
市级 |
二等奖 |
姚蒋毅 |
38 |
自动化技术系 |
市级 |
三等奖 |
刘凡齐 |
39 |
自动化技术系 |
市级 |
二等奖 |
夏熊 |
40 |
自动化技术系 |
市级 |
三等奖 |
王莹锋 |
41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一等奖 |
李文杰 |
42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一等奖 |
张杰 |
43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三等奖 |
郭饶 |
44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三等奖 |
周明旺 |
45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三等奖 |
温波 |
46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三等奖 |
张文龙 |
47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一等奖 |
邱浩源 |
48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二等奖 |
何文静 |
49 |
智能制造系 |
市级 |
三等奖 |
陆 浩 |
50 |
会计系 |
市级 |
一等奖 |
钟海燕 |
51 |
会计系 |
市级 |
三等奖 |
李 雪 |
52 |
会计系 |
市级 |
三等奖 |
蒋开棋 |
53 |
会计系 |
市级 |
三等奖 |
何 维 |
54 |
素质教育部 |
市级 |
二等奖 |
黄希梦 彭佳音 林冬梅 |
55 |
素质教育部 |
市级 |
三等奖 |
孙术清 赵 婧 |
56 |
商务管理系 |
市级 |
二等奖 |
袁鸿雨 唐佳欣 张莹莹 |
57 |
素质教育部 |
市级 |
三等奖 |
赵小萱 陈 泉 |
2.综合素质A级证书获奖情况
本届毕业生中,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178人,比2017年的65人增长了113人,增长了173.84%。
(三)就业质量
1.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评价
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推荐度为50%,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0%,近四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1%、87%、90%、90%。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
用人单位对本校近四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8%、90%、89%、90%,呈平稳趋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强,抗压能力、专业技能以及通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就业情况分析
我院2018届总毕业生人数为2689人,就业率为93.36%,近四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就业率变化趋势
2018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3947元,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2%,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9%,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4%,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72%),比2017届(68%)高4个百分点;就业于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2%),比2017届(58%)低6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麦可思报告)
(四)创新创业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制定出台《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及奖励办法》等。
1.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结合专业发展需要,2个专业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各1部,申报6门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其中2门申报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
2.为创业大学生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申报了创业补贴,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帮助申报创新创业补贴项目达64个,申报资金64万,由市人社局直接汇到每个申报项目负责人的账户上,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各类赛事成绩显著。参加内江市第三届“中国创翼”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组织参加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互联网+”比赛,初报315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上报省互联网+平台,推选6个项目参赛,1项获得铜奖;教师参加四川省第六届导航名师比赛获得三等奖。
四、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细化课程管理,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一)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停办11个不适于产业发展的传统专业,陆续新办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等8个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专业,目前专业优化调整为32个专业,申报了2个新专业。开展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完成了“十三五”期间8个院级重点专业和双一流专业立项工作;组织申报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加强课程建设
修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将课程分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结合课程思政及创新创业,设置课程思政示范课、双创示范课)。完成25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验收工作,评审出优秀3门,通过19门,3门限期整改。《肉制品加工技术》等6门优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入学银在线平台推广,《园林制图》和《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2门课与成都农业科技职院互推互用。做好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超星网络课程平台,51门课程建成投用。启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首批建设27门课程。改进体育教育。在2016级大专生中实施体育选项课课程改革,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1(传统套路)、武术2(健身气功)、形体、健身瑜伽等项目。完善美育课程建设。结合线上教学,在2017级大专生中开设线下美育教学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美学等,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学院美育教育工作,强化美育育人功能。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1.队伍组成及结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2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73人,“双师型”教师183人,占比41%,“双师素质”教师276人,占比62%。
2.教科研成果
发表期刊论文140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论文13篇。高校学报16篇,同比增长150%,教师王智勇的论文《企业产品科技树创新分析与模型的构建》获得内江市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取得专利成果15项,同比增长300%。教师申报市厅级及以上项目15项,立项7项。2018年共立项院级课题39项,其中重大规划4项;技术研究类课题12项,一般课题23项;44项院级课题结题,4项市社科联课题结题。
通过调整教研室及教研室主任,考核院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举行院级教学能力大赛等方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参加四川省第六届“导航名师”教学大赛、首届四川省高等院校优秀公共类艺术课程展播活动、2018年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等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各3项。
(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投资”+“引资”模式。学院投入生产实训场地和部分生产生实训设备,企业投入部分设备、技术、师傅和经营管理等资源,通过“引企入校”,与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内江金鸿曲轴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内先进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实习实训,实现“指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同时,先进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满足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建成为企业的产品检测中心。学院以场地和经营效益吸引食品烘焙企业进校,校企共建食品生产与检验实训基地,建设“一厂一所一中心”。一厂,即建成带有实训车间的“食品烘焙坊”,以满足学生的生产实训要求。一所,即依托现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与内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所共建“甜城绿色食品研发所”,共同开发天冬蛋糕、天冬果冻、防腐蜜饯等新产品,现已进入专利申报程序。一中心,即建成“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开展绿色食品检测新方法的研发,目前已申报成功两个实用新型专利。“外驻”模式。与德康集团合作,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双主体共育人才。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团队,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工作。
2.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深化校行合作办学。学院搭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内江市机械与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依托内江良好的机械电子行业基础,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为行业培养、培训产业人才。到目前为止,为有色金属和机械汽配行业输送了1826名产业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实施“互通”、“共育”、 “共研”、“共享”等“四项计划”,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开展“企业进学校”、“学校进企业”互访活动,促进校企文化互融互通;努力打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互通渠道,实现人才互用;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信息互通,把握行业发展前沿。按照“企业下订单,学校育英才”模式,结合企业人才资源配置计划和岗位要求,为企业量身订制培养人才;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考核,用“工匠精神”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基地,共同打造服务产业企业发展的科研人才团队。学校教师到企业参与真实项目课题,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做到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人才培训基地共建共享、师资员工共培共享、职业人才共育共享、技术成果共有共享。
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运行
学院以教育部、教育厅诊改工作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加强对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和川教函〔2016〕113号文件的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深挖影响质量建设的关键点,为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工作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一)修改完善方案
先后10次对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于今年9月按时上报省教育厅。制定子规划,10个十三五子规划通过学院审定。
(二)把握关键打造2链
完成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目标、标准、制度的制订,打造目标链、标准链。
(三)建信息化诊改平台
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标、标准、制度(职责、程序)运行,全力打造信息化诊改平台。
(四)诊改运行
按照“目标、标准、设计、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开展诊改工作,积累了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经验。学院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正在形成。
五、政策保障
(一)主办方履职
市委书记马波,市长任晓春,市委副书记牟锦毅,常务副市长方存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潘梅,副市长陈朗等市领导多次到学院指导工作或专题研究学院建设发展的问题。举办方保证了生均拨款逐年增加。
(二)办学经费
2017年学院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5826.35万元;教育收费收入2556.84万元;其他收入166.33万元;中央、地方专项收入7692.35万元。
2017年内江市人民政府对我院生均高职教育投入1.24万元/每生,生均高职教育支出0.97万元/每生。
(三)办学基本条件
本年度,学院继续加大对高学历师资的引进和先进仪器设备的购置,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上一年度增加4%,具体见下表。
近3年办学条件对比情况 |
编号 |
办学条件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1 |
生师比 |
18.01 |
21.94 |
21.28 |
2 |
教师研究生比例 |
32% |
35% |
39% |
3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
12.2㎡/生 |
14.89㎡/生 |
13.84㎡/生 |
4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 |
10970元/生 |
14342元/生 |
13334元/生 |
5 |
生均图书 |
65册/生 |
67册/生 |
77册/生 |
6 |
高级职务教师比例 |
24% |
28% |
29% |
7 |
生均占地面积 |
56.4㎡/生 |
56.6㎡/生 |
66㎡/生 |
8 |
生均宿舍面积 |
7.2㎡/生 |
7.2㎡/生 |
6.8㎡/生 |
9 |
百名学生教学计算机数 |
24台 |
26台 |
14.8台 |
10 |
新增教学科研设备比例 |
37% |
7% |
5.46% |
11 |
生均进书量 |
3.1册/生 |
2册/生 |
1.03册/生 |
(四)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通过国培、省培、行业培训和下企业实践等渠道,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通过省教育厅2018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全年完成专业知识技能培训27人次, 网络培训114人次。做好教师送培工作,顺利完成各类教师短期业务培训、信息化培训、网络培训39人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人次,教职工普通话培训96人次,新教师职业技能(岗前)培训15人次。
(五)改善实验实训室条件
专门成立实训中心,对全院实训基地、实验室、实验员进行规范管理。全年改扩建3个校内专业实训室,成功申报食品生产与检验实训基地、先进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黑猪养殖生产综合实训基地等三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上报1个市级工程实验室。
七、国际合作
(一)和“一带一路”的国家合作
与“一带一路”的3个国家6所学校开展“2+2”、“2+1+2”国际学历提升和游学工作。经“中国国际教育研究院”牵线,与韩国京畿道大学、马来西亚马纳利大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有400多名学生有国际学历提升意愿。
(二)与中德诺浩合作成效显现
从2015年3月签约起,学院已招收三届中德诺浩班学生共157名。通过项目建设探索国际合作途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学院影响力。2016年、2018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学生汽车技能大赛中,中德诺浩班学生参赛获得团体二等奖。2018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四川赛区比赛,中德诺浩班学生获得二等奖,还获得四川省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奖项。15级中德诺浩班52名学生分别入职重庆,成都两地高端品牌4S企业,其中奔驰14名,宝马6名,奥迪11名,进口大众7名,凯迪拉克1名,上海大众3名,一汽大众2名,一汽丰田5名。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可,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能力水平也得到了企业的肯定。10名教师经过中德诺浩严格培训取得汽车维修保养教师资格(KMT)、汽车电控系统教师资格(KST)等资格证书。成为汽车专业骨干“双师型”教师。
八、服务贡献
(一)服务教育培训
2018年成教自考录取819人,培训10487人次,培训收入506.3万。成考参考人数500人,上线453人,上线率90.6%,录取413人;自考本科报名406人,创历史新高。承办省委组织部,内江市委组织部、各局行培训共25个班次,培训人数6702人,收入275.4万。发挥学院专业优势,争取到四川省农业厅、眉山市农业局、内江市农业局、总工会、人社局培训项目,共开展21个班次培训,培训3785人,创收230.85万。
(二)服务脱贫攻坚
学院帮扶珙县林茶村、两河村,越西县马母果村,东兴区对坡村、三合村、跃进村,市中区下元村,科以上干部结对帮扶107个困难家庭,选派9名年轻干部人才驻村驻点帮扶,实施“资金、科技、教育、信息”分类扶贫,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实施产业规划方案4个,建设村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文化广场2个,助推异地搬迁13户,参加志愿服务的党员师生2400余人次,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被送报教育部。
九、面临挑战
(一)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我院在教育和产业良性发展上未形成良好格局。深化产教融合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齐力共抓。政府应统筹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产业规划时应把职业教育列入其中,各产业应在本地发展规划出台后,系统制定产业人才需求规划,为各职业学校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方向和指导,促使产教融合发展。
(二)亟需借势发展职业教育
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来统筹谋划,借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工业制造2025”和“乡村振兴”战略之势,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职业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强化顶层设计,不断使职业教育同本地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
(三)专业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伴随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调整和迭代周期不断缩短,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为及时响应产业发展,开发申报的新专业数量多、速度快,但是新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跟不上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发展要求,专业教学内涵、资源和标准跟不上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期待各级政府拿出更多实际举措,如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更新机制、实施专业认证制度等,加快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要求;高职院校更要积极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执笔人:宋传杰 肖雍琴)